两品蜡
1353
2
时间:2015-02-04 12:53
[align=center][color=#000000]两品蜡[/color][/align]
[align=left][font=Calibri][color=#000000] [/color][/font][/align]
[align=left][color=#000000]一圈小山静卧在不远处,[/color][color=#000000]怀抱着古塘院子。往院子北方向望去,视线穿越一片农田,会停留在一线没有植被覆盖的小山包那里。其中一座有两顶驼峰似的小山包,古塘人给他起了一个怪怪的名字:“两品蜡”。[/color][/align]
[align=left][color=#000000]每个小地名都是有来由的,“两品蜡”也一样。[/color][/align]
[align=left][color=#000000]据老辈说,古塘曾氏祖上迁来之时,一到干旱年头,每到晚上,就会看到北方向最近的山头上燃起两团熊熊大火,像点着两支巨大的蜡烛。白天前往查看,只看见驼峰上各长着一棵巨大的松柏树,不见烧过的痕迹。恐惧之余,请来地仙测了风水,地仙认为如果在前面挖一眼池塘,浇灭这怪火,就可保无天干水旱之忧。挖出池塘后,果然如此,而且那驼峰上的青松也慢慢枯萎了。从此,这里便被叫做“两品蜡”。[/color][/align]
[align=left][color=#000000]登上“两品蜡”,视野非常开阔,一眼可以看到古塘院子东南的官渡桥、陶家桥,直至洋溪田氹,还有更远的红岭、南山寨。背后则是成片的小山包环绕的一些小山谷。[/color][/align]
[align=left][color=#000000]我的家就在“两品蜡”脚底下,这里被院子人叫做“寨底下”。我猜想,古塘曾氏始祖迁来之前,与“两品蜡”相连的那些小山头,曾经是苗民或者瑶民修筑的一个大山寨,地势易守难攻,山寨一度繁荣昌盛,演绎过一段没有文字可考也没有遗迹为证的刀耕火种风餐露宿悲欢离合爱恨情仇。然而,这段文明已经堙没在时空里,成为了一片空白。空白里藏着更丰富的想象。这样,人们就把这一片叫做“寨”,把“两品蜡”脚下叫做“寨底下”。或者,“两品蜡”曾照亮了苗瑶先民回家的路,“两品蜡”的燃烧,是在向人们诉说,这里曾有文明的炊烟袅袅?[/color][/align]
[align=left][color=#000000]历史已经如此久远,“两品蜡”的记忆也许模糊。[/color][/align]
[align=left][color=#000000]然而,自曾公泰谕迁居梅山,其子嗣又辗转来到古塘,筚路蓝缕,以启山林,耕作渔猎,繁衍生息,家族发扬光大,人丁兴旺,香火阜盛。这些奋斗的记忆在“两品蜡”沉默的目光里,应该是清晰的吧[/color][color=#000000]![/color][/align]
[align=left][color=#000000]我家曾经是在院子中的。曾氏家族聚居的古塘,周围的土地极其有限,已经严重超载了。人与人之间为了利益,争夺个你死我活,不出三代,甚至是同代的亲人,白刀子进,红刀子出,都是贫穷惹的祸。算了,离开吧。老实的父亲哥哥们便选择了“寨底下”。住在“寨底下”,看院子里炊烟升起,听鸡鸣狗吠。一切都在“两品蜡”的呵护下变得平淡静美。[/color][/align]
[align=left][color=#000000]关于贫穷,“两品蜡”的记忆也应该是清晰的吧。[/color][/align]
[align=left][color=#000000]在“两品蜡”的视线里,土地里产出的粮食少得可怜,人们衣衫破烂,住在斜倒的木架子屋里,天天守着土疙瘩的日子没有走得太远。我不想写得太具体,这会刺痛人们内心深处的神经。可我们又不能全然忘记,“两品蜡”不会忘记。[/color][/align]
[align=left][color=#000000]如果我们记住了贫穷,又像曾氏老祖宗们,运用生活中学到的智慧,远离贫穷;那么,“两品蜡”也会照亮脚下的路,陪伴我们走向一个新的文明。[/color][/align]
评论